【《我是遺物整理師》:連「關注」都學不會,你憑什麼講「同理心」?】
近來, Netflix 韓劇《Move to Heaven:我是遺物整理師》被網友盛讚是年度催淚神劇,由演員李帝勳、陳俊翔和池珍熙等人主演,講述「人」與「物品」間暗藏的情感紐帶。
《Move to Heaven:我是遺物整理師》總共有 10 集,故事從一家遺物整理公司出發,主角們都是「遺物整理師」,透過他們整理離世者遺物的過程裡,發現亡者們生前不為人知的故事和秘密。
每樁死亡事件中,編劇會巧妙點出當前韓國的社會問題,例如同性戀、老人長照、恐怖情人、無法取得國籍的韓國孤兒,以及 1994 年三豐百貨公司倒塌事故造成的心理創傷等等。
然而,撇開「亡者故事」和「社會議題」,整部劇集給我印象最深的角色,其實是男主角韓可魯的已故父親「韓靜佑」。
韓靜佑,這個早在第一集就已經領便當的角色,其精神卻扎實貫穿整部劇,並在後面深刻影響兒子韓可魯和男主角曹尚久看待事物的角度。
我發現韓靜佑觀看物品的心態,內裡其實裹著浩瀚的哲學命題,那就是:
觀察與關注,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。
—
第一集,罹患亞斯伯格症的韓可魯對物件擁有敏銳觀察力,一律採用「客觀」邏輯推理,舉凡從亡者留下的一疊發票中見到各種泡麵明細,鐵口直斷對方是個「喜歡吃泡麵的人」。
父親韓靜佑卻透過亡者留下的存摺、照片上「轉正職」的自我喊話,再結合發票收據,轉而向兒子溫柔推理:亡者應該是個很孝敬父母、努力存錢的有為青年,吃泡麵不是他愛吃,是因為他想省錢。
後面我們知道,韓靜佑的推測是對的。
韓可魯,他完整呈現何謂「理性觀察」,是一個「用腦活動」的觀看方式。
但是韓靜佑,他已經到達「感性關注」這個最高層次,是一個「用心感知」所產生的共情視角。
—
20 世紀法國女性哲學家西蒙韋伊(Simone Weil),她也是彼時知名靈性作家,曾被同期女權先驅西蒙波娃(Simone de Beauvoir)稱讚是:「西蒙韋伊有一顆橫跨全世界跳動的心,我很羨慕她。」(兩個都叫西蒙呢)
西蒙韋伊提過對「關注」的論述,直言「關注」跟「專注」是兩碼子事。
她認為,專注,是一個人必須繃緊神經才能得出的結果。
但是,當人的身體與大腦都處於高速運轉的狀態,他就會很容易用自己的投射去看待事物,而不是整件事物背後的真相。
故而,西蒙韋伊指出:「關注,是一種情感的引導,它不是意志的強迫。」
「關注,包含懸置我們的思考,在思考上必須淨空,不需要特別去探求任何事物,因為過於急促的想法,會使真理無法朝我們完整開放。」
—
另一個對「關注」頗有領略的是知名導演王家衛。
在引導張曼玉、張國榮和梁朝偉等人演戲時,王家衛喜歡先將他們置身於角色所處的環境裡,不馬上給台詞、不直接給意境,反而要求他們花上三、四個月,甚至更久的時間去「好好過生活」。
直到演員們放鬆一切,終至真正成為角色本身,王家衛才正式開拍。
拋下大腦,用心關注、讓情感流動,你就能得到比用腦專注時還要更廣的禮物;當你的心情越是放鬆,越是將自己全然託付給身旁環境,你對周遭事物的「同理心」才會完整跑出來,真正實踐感同身受。
一如《Move to Heaven:我是遺物整理師》中的韓靜佑,他僅是靜靜地坐在床沿感受亡者一切,不疾不徐,尊重有耐心,卻能帶給別人力量。
我想正因如此,韓可魯才會說出這句台詞:
「爸爸說只要仔細看著遺物,亡者就會讓你聽到他們想傳達的話,但如果沒有『用心』,就會聽不到。」
用心不用腦,想想真的好難,如果不學而時習之,到底有什麼資格跟別人談「同理心」呢?(我是在說給我自己聽,不是在嗆大家)
#Adaymag